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QDII-ETF)
(513120.sh ) 港股创新药 (半年)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类型指数型基金(ETF)成立日期2022-07-01总资产规模198.44亿 (2025-08-27) 基金场内规模198.44亿 (2025-08-27) 基金净值1.4377 (2025-08-27) 收盘价格1.4480 (2025-08-27) 收盘价涨跌幅-3.53%成交金额70.66亿收盘价溢价率0.72%基金经理刘杰管理费用率0.50%管托费用率0.10% (2025-05-26) 持仓换手率45.13% (2024-12-31)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12.19% (225 / 562) 融资融券余额占场内资产规模比例6.36% (融资余额13.09亿融券余额02025-08-26)
备注 (3):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QDII-ETF)(513120)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港股创新药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港股创新药总投资收益率
刘杰2022-07-01 -- 3年1个月任职表现12.19%10.58%43.76%37.18%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刘杰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LOF)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创业板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创业板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纳斯达克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纳斯达克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QDII)的基金经理;广发恒生科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QDII)的基金经理;广发全球医疗保健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北证50成份指数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恒生消费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QDII)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QDII)的基金经理;广发深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恒生消费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QDII)的基金经理;广发深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港股通汽车产业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指数投资部总经理助理2111.4刘杰:男,工学学士,持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现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数投资部总经理助理、广发纳斯达克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QDII)基金经理(自2022年4月1日起任职)、广发恒生科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QDII)基金经理(自2022年4月27日起任职)、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QDII)基金经理(自2022年7月1日起任职)、广发全球医疗保健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2年11月15日起任职)、广发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2年11月16日起任职)、广发北证50成份指数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2年12月28日起任职)、广发恒生消费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QDII)基金经理(自2023年8月10日起任职)、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QDII)基金经理(自2023年10月31日起任职)、广发深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12月21日起任职)、广发中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4年3月14日起任职)、广发恒生消费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QDII)基金经理(自2024年4月2日起任职)、广发深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4年7月4日起任职)、广发中证港股通汽车产业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4年12月19日起任职)、广发中证港股通汽车产业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5年7月2日起任职)。曾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系统开发专员、数量投资部研究员,广发中证环保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4月26日至2019年11月14日)、广发标普全球农业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8月6日至2020年2月28日)、广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0年5月21日至2021年7月2日)、广发美国房地产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8月6日至2021年9月16日)、广发全球医疗保健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8月6日至2021年9月16日)、广发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8月6日至2021年9月16日)、广发道琼斯美国石油开发与生产指数证券投资基金(QDII-LOF)基金经理(自2018年8月6日至2021年9月16日)、广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2月16日至2021年9月16日)、广发中证央企创新驱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9月20日至2021年11月17日)、广发中证央企创新驱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6日至2021年11月17日)、广发纳斯达克1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8月6日至2022年3月31日)、广发恒生。2022-07-01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6-30)

2025年2季度,整体港股市场呈现了先跌后涨、震荡上行和结构分化的特点。4月初美国宣布对全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及其升级,造成全球市场2季度开局大跌,后续随着日内瓦会谈达成阶段性缓和,市场也同步逐步修复。同时,在内地利率持续下行、AI叙事推动港股行情走强的背景下,2季度延续了1季度资金大规模南下的趋势,显著提升了港股流动性,成为了定价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结构分化方面,港股创新药、新消费、科技和港股汽车成为港股市场中关注热点。2季度,创新药重磅BD有序落地,首付款屡创新高,MNC从外部购买分子,中国的占比从2017年的0%约提升至42%,美国成为中国BD出海的最活跃市场之一,同时创新药公司整体营收稳步增长,Biotech企业逐步盈利;年度重磅会议ASCO也在2季度举办,中国创新药闪耀ASCO会议,突破多个实体瘤治疗瓶颈,会议中共有来自中国的73项口头报告,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其中184项ADC管线相关研究入选,其中89项来自中国,约占总体的48.4%;中国企业发布双抗研究约34项,占整体双抗研究的比例约49%,因此2季度港股创新药利好不断,正如1季报中所说的那样,港股创新药2季度走出了特立独行的行情;从4月初以来的反弹看,港股创新药显著超越恒生科技及港股汽车等,成为港股细分赛道中表现最好的赛道。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在香港市场中选取不超过50家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香港市场创新药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作为ETF,本基金秉承指数化被动投资策略,积极应对成份股调整、基金申购赎回等因素对指数跟踪效果带来的冲击,降低基金的跟踪误差。报告期内,本基金跟踪误差来源主要是汇率波动、成份股调整、申购赎回和停牌股票估值调整等因素。本报告期内,本基金的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3.3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3.87%。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3-31)

2025年1季度,整体港股表现亮眼,领涨全球,年初在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带给了全球极大震撼,中美在人工智能以及科技方面被资本市场重新认知,预期重估,即所谓“东升西降”,同样港股经历了“春季躁动”,最终1季度市场实现了震荡向上的表现。1季度,港股市场热度较高、基本呈现了“科技主导、消费复苏、创新药反弹和汽车大涨”的局面。创新药方面,首先创新药企业更多在香港市场上市,其次,港股医药经过几年估值压制,估值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创新药研发周期处于5至7年左右,基于AI的研发应用、中国创新药投入产出比以及实力的增强、出海合作的增多以及前些年市场规范引导和投入的积累,2025年乃至2026年创新药或将逐步进入收获期,港股创新药也逐步进入业绩兑现期。而近大半年,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也给予了创新药更多的期待,又如近期出台的相关征求意见稿,未来将发布的医保丙类目录,以及商业健康险在医药支付端核心矛盾的逐步改善和解决等诸多举措,均让市场认识到港股创新药未来的投资机会,相信未来港股创新药相对其他行业会走出更多特立独行的行情。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在香港市场中选取不超过50家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香港市场创新药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作为ETF,本基金秉承指数化被动投资策略,积极应对成份股调整、基金申购赎回等因素对指数跟踪效果带来的冲击,降低基金的跟踪误差。报告期内,本基金跟踪误差来源主要是汇率波动、成份股调整、申购赎回和停牌股票估值调整等因素。本报告期内,本基金的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7.3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7.55%。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12-31)

2024年,港股市场情绪明显回暖,受到美联储降息预期变化及海外情绪影响,全年总体呈现宽幅震荡向上趋势。2024年,恒生指数上涨17.67%,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8.70%,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下跌10.80%。2024年,港股在连续四年下跌后年度收益首次转正,在全球市场中表现相对较好。2024年上半年,港股整体估值处于底部,在2月央行意外降息降准和证监会积极政策支持下,市场情绪有所修复,4月下旬地产“组合拳”与超长债发行提振预期,资金面尤其是交易性资金和部分区域配置性资金快速回流,情绪修复驱动港股快速反弹。2024年下半年,尤其是9月底至10月初,监管打出了政策组合拳,不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还推出了大规模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举措,最终促成市场急速修复;10月初,港股行情宽幅震荡,在政策改善预期下,市场不断磨合进行估值重新定位,4季度美联储两次降息,总降幅50BP,11、12月降息幅度相对9月均有一定下降,并且12月美联储上调了经济预测,同时大幅上调了未来2年的通胀预测,预示后续降息节奏明显放缓,整体基调偏鹰派,美元流动性收紧进而对港股估值形成压制,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也让港股风险偏好趋于谨慎。港股创新药属于利率高度敏感性行业,创新药企业需要风险投资和融资输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整体提振了行业估值。此外,全年国内外相关政策或事件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港股创新药的阶段性表现,例如上半年举行ASCO医药会议,下半年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最终未纳入生物安全“黑名单”等。作为ETF,本基金秉承指数化被动投资策略,积极应对成份股调整、基金申购赎回等因素对指数跟踪效果带来的冲击,降低基金的跟踪误差。报告期内,本基金跟踪误差来源主要是汇率波动、成份股调整、申购赎回和停牌股票估值调整等因素。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2024年3季度,港股类似于A股的表现,总体上也表现为宽幅震荡向上趋势,同样呈现了先抑后扬的特征,3季度末在国内政策预期以及美联储降息的影响下,港股整体成交额明显放大,主要指数反弹明显。3季度,恒生指数上涨19.27%,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3.69%,港股创新药指数上涨36.98%,恒生消费指数上涨21.11%。港股业绩整体呈现回暖态势,整体为港股3季度行情表现提供了基本面支撑。2024年上半年,全部港股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上涨2.8%,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上涨4.0%,均较2023年全年显著改善。全部港股企业年化ROE为8.6%,较2023年全年的7.8%提升明显,同时较2023年同期也上升了0.17个百分点。9月美联储降息50bp落地,幅度略超市场预期,美国经济硬着陆风险下降,中国政策空间进一步改善,港股市场受益于美联储降息更为直接,叠加估值吸引力,港股3季度市场情绪不断回暖,3季度后期港股因基本面情况、9月24日政策组合与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等因素大幅提振了港股市场预期。作为ETF,本基金秉承指数化被动投资策略,积极应对成份股调整、基金申购赎回等因素对指数跟踪效果带来的冲击,降低基金的跟踪误差。报告期内,本基金跟踪误差来源主要是汇率波动、成份股调整、申购赎回和停牌股票估值调整等因素。本报告期内,本基金的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4.8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35.35%。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12-31)

展望2025年,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带动市场信心稳步修复,并推动经济基本面逐步转暖的过程中,叠加港股市场在估值和盈利匹配度展现出显著的吸引力,南向资金以及海外资金或将青睐港股市场。同时,港股业绩逐步进入营收压力缓解阶段,随着国内一系列政策逐步落地、投资者预期持续改善,港股或将迎来较多结构性机会。从政策层面看,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力度空前。政府持续推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政策,包括提供研发资金、加速审评审批流程等,从支付端、融资端、审评端、考核端等多个维度全链条助推创新药的研发及商业化,彰显国家对创新药物全链条支持的高度重视。另外,随着创新药行业步入市场对商业健康险认知加深的阶段,其支付端预期向好的逻辑在不断强化,创新药逻辑也得到加强,一些创新药标的尤其是小市值创新药标的因弹性预期得到市场关注,但对于商业健康险的鼓励和支持,让医药支付端这个核心矛盾在中长期角度预期得到逐步改善,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积累演绎。因此,从总体看,自2017年以来,国内创新药环境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进入收获期,未来创新药的投资机会或将逐步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