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发起C
(021760.jj ) 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类型指数型基金成立日期2024-09-27总资产规模3.93亿 (2025-06-30) 基金净值1.6290 (2025-08-20) 基金经理宋巍巍管理费用率0.50%管托费用率0.10% (2025-06-03)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63.13% (49 / 5078)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中欧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发起C(021760)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宋巍巍2024-09-26 -- 0年10个月任职表现63.13%15.33%63.13%15.33%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宋巍巍--81.6宋巍巍,中国国籍,研究生、硕士,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研究员、投资经理,现任基金经理。2024-09-26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6-30)

2025年第二季度,国内创新药行业在政策支持与商业化加速下迎来估值重塑,海外授权交易金额激增,单季交易总额超37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国际巨头加速“扫货”中国创新药,推动全球创新药“中国化”趋势。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截至6月27日,2025年二季度新药全部品种受理共624条。其中,化药受理数量达 313,在新药受理中占比较大;生物制品受理数量为279;中药受理数量从2020年全年的27增长到2025年第二季度的32,增长趋势明显,政策红利下中药创新药研发推进明显。  行业整体政策环境持续优化,4月7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助力加速创新药械审评审批,加力促进创新医药临床应用。6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机制,制定出台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用药保障需求。6月16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30日通道支持国家重点研发品种,鼓励全球早期同步研发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服务临床急需和国家医药产业发展。  二季度,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涨25.62%。具体来看,4月涨幅为0.78%,但因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加征关税,4月7日单日跌幅达20.50%。5月指数涨幅为11.93%,主要驱动因素在于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5月20日,某创新药企PD-1/VEGF双抗海外权益授权海外药企,首付款高达12.5亿美金,总金额超过60亿美金。同时,中国创新药闪耀国际学术会议舞台。5月至6月,肿瘤领域ASCO会议与代谢领域ADA会议召开,多项国内重磅研究数据更新,引发投资者对创新药赛道关注。6月涨幅为11.36%,从基本面角度看,政策持续优化与支持,如集采政策优化,市场预期集采细则将向创新药倾斜,减轻企业成本压力;且支付体系深化改革,医保局推动“医保+商保”双轨并行机制,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有望破解“用不起、进不了医保”难题,为创新药市场放量打开空间;此外研发能力快速提升,中国创新药研发从“Me-too”向“First-in-class”转型,2025年1-5月国家药监局批准20余款1类创新药上市,数量创近五年新高。  展望2025年下半年,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有望在国际化突破、政策优化、资金增配三重驱动下延续反弹。BD交易与全球出海授权(License-out)加速,若港股标的与欧美大型药企达成合作,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宏观层面,美联储潜在降息与中港政策红利(如医保改革、港股通优化)也为行情托底。整体来看,第三季度预计以震荡上行为主,第四季度若商业化和许可交易落地顺利,指数有望加速突破,是中长期布局港股创新药板块的重要窗口期。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3-31)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截止4月4日,2025年新药全部品种受理共745条。其中,化药受理数量达 395条,生物制品受理数量为313条,在新药受理中占比较大且保持增长趋势。据统计,2025年3月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共计完成146起融资活动,累计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了45亿美元。  2025年一季度,创新药行业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1月9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支持创新药发展企业座谈会,与部分医药企业交流创新药发展情况,听取对医保部门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意见建议。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3月1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及配套文件,首次系统性构建了覆盖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首仿药的分类数据保护制度,该政策出台有助于减轻资源浪费与创新动力不足等情况。  一季度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涨27.64%,具体来看1月微跌,春节后随着中国科技资产重估,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幅显著。从基本面角度看,2025年医保谈判将于二季度拉开帷幕,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时间提前,药企业绩公布,多家企业2024年转亏为盈,药企利润兑现。同时,随着DeepSeek等AI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在优化临床试验设计、辅助靶点发现、提升诊断效率等方面逐步突进,正渗透医药全链条。  展望2025年,创新药板块将迎来多维度的增长机遇,政策支持、国际化加速共同驱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周期。同时,未来AI将进一步赋能创新药,AI辅助研发、基因编辑及免疫疗法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缩短研发周期30%以上,生物类似药、ADC(抗体偶联药物)及CAR-T细胞治疗等创新产品密集落地,推动治疗精准化与疗效突破。医药板块在2025年将围绕“创新+国际化”主线,从政策红利、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中重塑行业生态,具备显著配置价值。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12-31)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24年新药全部品种受理共2838条,较2023年增长7.2%。其中,化药受理数量达1629,依然在新药受理中占比较大且保持增长趋势;生物制品受理数量为1070;中药受理数量从2020年的27增长到2024年的138,增长趋势明显,中药创新药研发也在逐步推进;体外试剂受理数量相对较少,但在2024年也有一定增长。    创新医疗器械获批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6886项,与2023年相比增加11.9%,进口医疗器械6247项,与2023年相比增加3.1%。2024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创新医疗器械65个,优先审批医疗器械8个,创新医疗器械批准数量连续两年维持高位,获批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取得双丰收。支气管导航控制系统、体外心室辅助设备、肾动脉射频消融仪等多款高端医疗器械上市,覆盖手术机器人、心肺支持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等多领域。    2024年1月至11月,全球生物医药市场投融资金额达到273亿美元,同比增长7%,融资环境逐步回暖。四季度,创新药行业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11月27日,国家医保局宣布正积极谋划并推出系列增量政策,一方面通过商业保险覆盖支付和开拓国际市场来提升企业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资金成本降低及统一价格指南的实施,为企业创造合理的利润空间。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最新医保药品目录。本次调整中,共有117种目录外药品参与谈判,其中89种成功进入医保目录,谈判成功率达76%,平均降价幅度为63%,与去年基本持平。新增的91种药品中,38种为“全球首创”创新药,比例和数量均创历年新高。    一季度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下跌23.42%,资本市场经历了先跌后涨的V形走势以及春节行情实现整体小幅上涨。1-2月国内经济数据回暖。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分别增长7.0%、4.2%和5.5%。3月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等发展目标。总体政策基调依然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货币政策方面,2月央行超预期降准50bp,并定向降息,释放流动性超万亿。全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均仍保留余地。2月初A股、港股均开始显著反弹,A股日均成交恢复到万亿以上,交易情绪正在逐渐修复。此时港股医药估值达到历史较低水平,相对A股折价高,随着医保政策边际缓和、创新药企出海提速,指数估值修复空间有望打开。    二季度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下跌7.37%,A股呈现震荡调整趋势,市场情绪有所反复。国内方面,经济维持弱复苏,局部结构分化加剧。制造业和基建投资维持韧性,地产投资拖累加大,消费平稳。海外方面,美国经济整体韧性,全球制造业景气延续,降息仍充满不确定性。    三季度探底反弹,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涨36.95%。9月中旬之前整体市场呈平稳趋势,指数处于持续调整,自9月下旬开始,国内外利好政策频出,带动股市强势反弹。海外方面,美联储9月FOMC通过降息50bp的决议,标志着本轮降息周期正式开启,打开国内货币政策空间,权益市场受益。医药行业为资金敏感型行业,创新药研发前期投入大且研发周期长,因而前期无法通过营收产生稳定现金流,因而融资活动是创新药公司的支柱,也正因如此,降息周期下的国内创新药行业将迎来良性发展。国内方面,“一行一局一会”推出政策组合拳,很多政策超出市场预期,对于全市场信心的提振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四季度A股呈现震荡走势,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下跌11.88%。由于基本面的拐点尚不明确,市场在9月底政策组合拳刺激下大幅攀升后维持震荡,无法继续向上突破。但四季度市场风险偏好相较上半年明显提升,成交金额维持高位,行业轮动加速,主题投资活跃,但市场对于创新药板块参与热情不高,四季度板块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    在投资策略方面,本基金作为跟踪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场外指数产品,基金管理人运用指数化投资策略,紧密跟踪业绩比较基准,在严格控制基金的日均跟踪偏离度和年化跟踪误差的前提下,力争获取与业绩比较基准相似的投资收益。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12-31)

展望2025年,港股创新药板块将迎来政策、资金与产业趋势的多重共振,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主线。  政策环境方面,2025年开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创新药品器械的审评审批机制,加速创新产品上市进程。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更推出覆盖研发、审评、进院及支付的全链条支持政策,加速创新产品商业化进程。医保局 2025年推进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强化医保战略购买的举措,有望赋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探索创新药的多元支付机制。  产业趋势方面,一方面,国产创新药“出海”呈现爆发式增长,头部企业凭借差异化管线布局和高效商业化能力,正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建立竞争优势。另一方面,AI+医药成为重要驱动力,AI在药物靶点发现、临床试验设计等环节的应用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医学影像AI已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  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外资回流叠加港股流动性改善,创新药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