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碳中和股票发起C
(016014.jj ) 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类型股票型成立日期2022-10-25总资产规模684.64万 (2025-06-30) 基金净值1.0287 (2025-08-20) 基金经理张磊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20% (2024-12-31)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1.01% (3943 / 5078)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南方碳中和股票发起C(016014)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张磊2022-10-25 -- 2年9个月任职表现1.01%5.97%2.87%17.75%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张磊--125.5张磊先生:中国国籍,复旦大学金融学硕士,具有基金从业资格。曾就职于招商基金研究部,任行业研究员。2015年6月加入南方基金,任权益研究部行业研究员。2018年9月25日至2020年2月7日,任南方品质混合、南方优享分红混合、南方兴盛混合基金经理助理;2020年2月7日任南方高端装备基金经理。2022年10月25日至今,任南方碳中和股票发起基金经理。2022-10-25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6-30)

2025年二季度,按照申万制造、申万消费、申万投资(周期)、申万服务(金融地产)分类,四大类资产收益率分别+2.4%、-0.19%、+2.1%、+5.14%。在4月初贸易战开始后,我们看到申万制造先是跌幅领先,后反弹追上消费、投资(周期)的收益率,这与历史上的贸易战资产走势规律类似。复盘2018-2019年的贸易战+科技战中A股的大类资产表现:在2018年1月到7月初的贸易战初期,制造业直接受到的关税冲击以及技术管制的影响,跌幅领先,服务(金融地产)因避险属性跌幅最小,消费、投资(周期)跌幅居中。2018年7月到2018年底的贸易战半程,消费、投资(周期)跌幅超过制造业,因制造业景气度受影响后传导至上下游,初期的抗跌品种半程补跌。2019年的贸易战后半程,随着贸易谈判的进展和国内经济政策的推出,A股开始反弹,消费、制造涨幅领先,板块EPS虽然没有恢复增长但在风险偏好的修复下估值明显回升,服务(金融地产)、投资(周期)涨幅较低,分别因前期作为避险资产和估值受风偏修复带动少。贸易战后的2020-2021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制造、投资(周期)的基本面最为强劲,涨幅先后领先。2025年贸易战进展迅速,将2018年重复博弈倒逼成单次博弈,市场短期反应剧烈,同时类似2018年的民营企业座谈会等一系列政策也都提前进行,将贯穿2018年的进程压缩到很短的期限内。经济基本面方面,2025年4-5月出口同比+8.1%、+4.8%,社零同比+5.1%、+6.4%,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3%、-9%,2025年4-6月PMI都位于50下方。表明在加关税的背景下,出口和工业企业利润存在压力,原本进入复苏周期的制造业景气被暂时打断。未来的国际贸易形势复杂,我们需要理清,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是长期经济发展的保障,即便对方想要制造业回流,也是循序渐进的,国际贸易形势在合作、竞争、冲突之间的切换是一个常态。碳中和的投资领域以制造、周期为主,受到贸易冲突的影响,同时国内在汽车以旧换新、3C换新等方面的内需政策,对冲了部分外需的影响,内部子行业景气表现分化。碳中和的资产普遍集中在中上游。一些存在竞争加剧、“内卷”现象的子行业如光伏、新能源整车等表现疲弱;存在新的需求增长点如人工智能、AIDC相关表现较好。二季度初在贸易战中跌幅较大,后续制造业反弹中,碳中和的反弹也相对落后,4月份我们减掉了一些受到贸易冲突影响相对大、应对能力弱的公司,在5-6月份陆续增配了行业景气度高、有能力应对贸易冲突的公司,二季度的净值呈V型走势,持仓调整在二季度尚未显现出我们期望的效果,我们期望在下半年获得不错的潜在收益。后市我们围绕下列领域寻找投资机会:第一、具备国际比较优势、估值合理的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细分制造业领域;第二、自主可控的国产芯片、集成电路产业链,芯片本身也是碳中和产业链中卡脖子的环节,芯片技术带动中下游产业的效率提升、减少碳排放;第三、产业持续高景气的人工智能,这是中美之间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部分国内公司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链具备竞争优势、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资本开支带动设备和应用的景气,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碳中和产业链密切相关。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3-31)

2025年一季度,碳中和投资领域波动较大,2月之前汽车、机械、电子等制造业板块涨幅领先。3月中下旬,一方面由于上涨后的获利盘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贸易战,制造业板块快速回调。从PMI周期的角度,2021年10月至2024年9月,是长达48个月的PMI长期中枢位于枯荣线下方,制造业景气周期偏弱。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PMI连续6个月处于枯荣线上方,结合各项经济托底政策,2024年10月以来制造业进入景气向上周期,且制造业相关公司估值处于历史偏低位置,2月之前的领涨和3月的回调都属于正常波动。数据中心电源、服务器、机器人等一系列概念,本质上是将一些10多倍PE、10%以上ROE、同时又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公司,借助概念进行重估,4月超预期的贸易战扰动了行业景气、暂时中断了重估进程。一季度我们围绕估值合理、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企业布局,在一些概念上获利。复盘2018-2019年的贸易战+科技战,初期市场认为加关税属单次博弈,后期发现到即便达成协议,后续的加关税、加实体清单没有停下来,属于步步紧逼的重复博弈。久拖不决的重复博弈导致了2018年熊市贯穿全年。本次贸易战进程迅速,将重复博弈倒逼成单次博弈,市场短期反应剧烈,同时类似2018年的民营企业座谈会等一系列政策也都提前进行,将贯穿2018年的进程压缩在一个更短的期限内。虽然后面的情形会更为复杂,我们要看清,即便对方想要制造业回流也是循序渐进,当前高关税场景并不可持续,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是长期发展的保障。后市我们围绕三个领域布局:第一,极端便宜的资产都是在黑天鹅时间后显现价值,参考2018年的因为贸易战短期快速下跌的个股后续走势,如果贸易战缓解,则因为贸易战黑天鹅而下跌的个股,潜在反弹空间巨大。第二,自主可控的国产芯片,以及商业模式本围绕内循环的检测、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等。第三,估值合理、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企业。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12-31)

2024年A股在春节和国庆节前后两次V型反转。主要指数全年均实现了上涨,上证指数涨12.7%、深证成指涨9.3%、创业板指数涨13%、科创50指数涨16%。回顾全年,1月份市场被极端负面情绪主导,中小市值相对权重板块超跌引发量化策略超卖中小市值,A股出现了连续、快速的非理性下跌。政策调整后,2月初市场V型反转,中小市值快速反弹,到3月下旬收复失地,反弹期间成长板块表现不错;4月在部分成长板块、个股业绩高增长,以及海外成长股上涨的带动下,A股成长板块出现了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5月之后A股持续回调,单日成交额萎缩到不足6000亿,4月中旬新国九条和5月开始陆续出现的部分股票被ST,引发市场对中小市值的“退市”担忧,在5-6月份的调整中,资金从成长、中小市值流出,再次拥抱避险类资产。7月央行在国债市场借入操作,债券市场不再持续单边上涨,类债券红利股票独涨的情况有所变化,7-8月红利与成长同步缓慢下跌。9月24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提到降准、降政策利率、降存量房利率、创设互换便利等政策;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部署经济工作。市场信心提振,指数快速、连续大涨,9月底日成交额放大到3.48万亿。10-12月A股走势分化、波动加大,日成交额维持在1.3万亿上方,整体上市场有不错的赚钱效应,11-12月红利股与小微盘表现较好。年初我们的配置围绕新能源、AI基础设施、消费电子零部件、各个细分领域的优质个股,在春节前的调整这类标的均有一定回撤,下跌后,增加了AI基础设施的配置,在2-3月份获得不错的反弹。3月底到4月中旬,减仓了当时反弹涨幅较大的成长股,根据一季度业绩好、估值便宜且预期好的业绩可持续,分散配置了多行业的个股。但这个调整在5-6月份市场下跌中没有帮助我们避险,5-6月份净值再次回撤。7-8月份投资方向变化不大,个股内部有所切换。9-10月快速反弹后,兑现了一些半导体和新能源的收益,针对经济形势新的变化,增加了顺周期的制造业、资源品的配置。个股选择上,一方面围绕经济复苏后潜在受益的中上游标的,另一方面围绕科技创新能够带动的新应用、新终端寻找标的。2024年我们一直是成长策略,没有采用红利+成长的哑铃策略导致上半年净值回撤较大,但下半年反弹中则受益,追回了收益率。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2024年三季度,A股连续缓慢下跌2个半月后,在9月下半月极限反转,9月上证指数、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分别上涨17.39%、37.62%、25.67%,扭转了主要指数年初以来下跌的局面。反转源于决策层连续的会议表态:9月24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提到降准、降政策利率、降存量房利率、创设互换便利等政策;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部署经济工作。市场风格方面,三季度成长类资产表现更好,一方面是前期市场信心低迷阶段,成长类资产前期跌幅大,三季度末情绪反转,成长类资产反弹幅度靠前;另一方面,7月以来央行在国债市场借入操作,债券市场不再单边上涨,从而类债券红利股票不再单边上涨,资金抽水成长类资产的现象削弱。经济数据层面,7-9月PMI持续位于枯荣线下方,8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滑17.8%,显示经济仍然在弱势区间,从工业企业总额趋势理解决策转向:由于2023年的低基数,2024年1-7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为正,8月在低基数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转为下滑,表明经济动能较差,政策的调整的必要性突出。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项中,三季度延续了上半年的趋势,暨投资稳定、出口高景气、消费疲软。9月底密集会议表态后,市场首先迎来了股价的反转,但投资者信心尚未完全转向。短期市场关注财政的力度、拘泥于“X万亿”的数字,实际上,简单粗暴的“X万亿”表述刺激的是短期市场情绪,切实提升的实物工作量才能带动慢牛。政策的调子已定,未来一段时间,即便经济复苏强度不达预期,预计也会很快有相应的政策应对。短期市场波动较大,情绪上处于是否牛熊切换的纠结期,中长期我们倾向于按照慢牛推演市场走势。碳中和是中国经济的全球优势产业,2022年以来,一批优质公司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估值也急具性价比,未来产业空间依然很大。我们将在碳中和领域围绕挖掘新技术趋势、寻找全球领域具备比较优势的优质企业,以自下而上选股为主、结合行业周期,寻找投资机会。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12-31)

经济数据方面,2024年1-8月PMI持续位于枯荣线下方,考虑到2022-2023年已经是连续2年的PMI弱势周期,2024年的继续弱势,对应企业盈利面临一定压力,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单月同比下滑幅度超过10%。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较弱。9月底密集的宏观经济、房地产、股市政策表态后,四季度经济数据企稳,10-12月PMI均位于50上方,10-11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单月同比降幅收窄到10%以内,12月转为增长11%,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项中,全年维度出口景气度一直比较高,海外通胀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全球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全年投资相对稳定;上半年社零增速较差,3-4季度在以旧换新等消费支持政策下,社零增速有所回升。展望2025年,从非农劳动力人口增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率的角度,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速仍然高,2022-2024年长期的经济弱势周期催生了一些悲观情绪,但数据会说服悲观者,2025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高层发言都有利于经济重回景气区间,对应PMI维持在50上方,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转正,类似2016三季度到2018二季度,2020二季度到2021二季度的宏观周期,中上游会有一批基本面驱动的牛股。同时,我们认为市场担忧关税的背景下,一些优质公司的海外竞争力被低估,估值被压制,靴子落地后优秀公司会通过盈利的展示带动估值回升。中长期我们倾向于按照慢牛推演市场走势。碳中和是中国经济的全球优势产业,2022年以来,一批优质公司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估值也急具性价比,未来产业空间依然很大。我们将在碳中和领域围绕挖掘新技术趋势、寻找全球领域具备比较优势的优质企业,以自下而上选股为主、结合行业周期,寻找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