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股票发起(QDII)C
(017654.jj ) 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类型QDII成立日期2023-03-24总资产规模1.09亿 (2025-06-30) 基金净值1.4509 (2025-08-19) 基金经理刘扬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20% (2025-06-28)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16.75% (160 / 561)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股票发起(QDII)C(017654)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刘扬2023-03-24 -- 2年4个月任职表现16.75%2.00%45.09%4.88%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刘扬--113.9刘扬先生:中国国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2008年6月加入华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全球技术服务部网络规划经理,2014年3月加入长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担任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15年3月加入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历任资产管理中心研究发展部行业研究员、权益投资部投资经理、境外投资部权益投资经理,2021年7月加入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行业投资研究部研究员,现任基金经理。2021年10月11日起担任创金合信芯片产业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创金合信软件产业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年09月29日起任职)。2023-03-24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6-30)

一季度我们重仓大中华区股票而清仓美日股票,效果不错;二季度市场如期回调,我们维持一季度的持仓结构,并在研究并等待再次加仓美股的时机。当时,我们判断,可以放心加仓美股或需要三个条件:或是新政府政策更加明确落地次第,或是AI科技创新真正推进(新的大模型超预期或AI agent实质性爆发),或是美国回撤足够;如果这三个条件有大部分满足,则进入非常好的配置时机。当时看来,美国内部问题优先且麻烦,股票有所调整,但还不充分,短期还没有好的入局时机。4-5月,美股反弹持续性强于大中华区;但我们认为后续几个月,大中华区更具有配置价值。6月份关注美股回调及海外宏观与政治的变化,寻找入场时机。维持A股持仓结构,适当优化港股持仓;观察日本和中国台湾,何时进入可配置区间。二季度美股反弹力度大于大中华区,而我们基于对海外风险的研究,考虑到QDII基金投资操作与资金调动稍微复杂,并没有大幅增加美股头寸。本QDII基金依然专注为投资者进行全球优质科技资产的多市场组合的合理配置,追求稳健可持续的成长收益。在二季度,美债难题有所缓解,美股成长有tokens暴涨和ASIC高增速的新故事拉动,全球关税及地缘冲突暂无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且美国经济数据提升降息预期,因此全球金融市场回暖;预计6-9月,中外科技创新均会有行业性和主题性的推进。6月逐渐增加中国台湾和美股的部分底仓;A股聚焦在核心晶圆厂、模拟芯片和固态电池上;减仓了一些二线晶圆厂和二线港股,调仓到台湾半导体和美股AI应用上。 9月前,大中华区的科技成长板块可以考虑增强积极进攻性,海外也逐渐应对风险,而A股和港股的向上弹性或更大,因此超配;但做好准备,慢慢布局美国资产。截至报告期末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股票发起(QDII)A基金份额净值为1.3756元,本报告期内,该类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8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7.80%;截至本报告期末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股票发起(QDII)C基金份额净值为1.3625元,本报告期内,该类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6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7.80%。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3-31)

进入2025年,维持大中华区的科技股好于美股的判断。我们预期硬科技的投资热情将持续走高;特别是大中华区的科技股;而海外科技也软科技弹性大于硬科技,硬科技普遍承压。我们在研究并等待再次加仓美股的时机:或是新政府政策更加明确落地次第,或是AI科技创新真正推进(新的大模型超预期或AI agent实质性爆发),或是美国回撤足够。当前看,美国内部问题优先且麻烦,股票有所调整,但还不充分,短期还没有好的入局时机。一季度看,市场演绎符合我们的分析与预判。当下,特朗普粗暴的关税战,继续增加市场的不确定,但可确定的是进一步增加了美国经济和美元体系的风险。因此,美国、日股、中国台湾与越南等新兴市场的回撤很大,未来下跌的风险依然未充分释放。而中国经济是一片汪洋大海,极具韧性,同时本次关税战跟上一次相比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中国从去杠杆的初期演化到新一轮加杠杆的前夜,因此,大中华区特别是A股和港股的市场预期更好,更具有投资价值。我们会更加聚焦A股和港股,待海外市场调整到位,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整有了进展,或新一种具有爆炸性的科技创新出现等,这三大条件有一到两个落地,则再次迎来增配海外科技资产的时机。截至报告期末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股票发起(QDII)A基金份额净值为1.3645元,本报告期内,该类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4.7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8.63%;截至本报告期末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股票发起(QDII)C基金份额净值为1.3532元,本报告期内,该类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4.6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8.63%。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12-31)

上半年我们认为海外AI创新与投资不断推进,而半导体产业复苏已经逐渐显现在科技股行情中。美国高利率压制大多数公司,只有少数公司不断突破新高。但当下美国经济和金融都受制于高利率,当下美国消费、地产和就业都有压力,美联储降息预期再起。我们将积极加大海外科技股的配置,但预期其股价的波动性会有所提升。 经过反复思考,中报及三季度我们认为美股波动性会逐渐加大,而大中华区将更具有性价比。因此,加大A股和港股的配置,减仓海外日本、美国和越南市场,增加台湾席位的额度,择机增配新兴市场。进入四季度,全球降息的大趋势成立并延续;则美欧等市场的科技股将逐渐走好,龙头行情将逐渐扩散到产业周期复苏行情和创新驱动行情。12月重点关注美元指数、中国两个大会和双宽预期,我们预计很可能会刺激A股进入春季躁动,而美国政策逐渐明朗会逐渐排除干扰。11月美元指数逐渐走强,跟美国海外资产和trump交易过甚有关,预计将会转弱。美国降息通道继续;美国宏观政策将会在美债和美元的悖论中寻求平衡,而对美国而言美债的重要性大于美股。进入2025年,维持大中华区的科技股好于美股的判断。我们预期硬科技的投资热情将持续走高;特别是大中华区的科技股;而海外科技也软科技弹性大于硬科技,硬科技普遍承压。我们在研究并等待再次加仓美股的时机:或是新政府政策更加明确落地次第,或是AI科技创新真正推进(新的大模型超预期或AI agent实质性爆发),或是美国回撤足够。当前看,美国内部问题优先且麻烦,股票有所调整,但还不充分,短期还没有好的入局时机。展望全年,我们预判科技产业或将发生如下变化:1、AI大模型推理侧重于训练侧,ASIC芯片爆发性大于GPGPU,性价比和低功耗是追求方向,进而大厂自研AI芯片和创新设计的芯片会逐渐涌现,同时基础算力需求大幅提升;2、端侧AI创新百花齐放,AI眼镜、手表、AI智驾、AI phone、具身智能、创新AI终端,进入从1-10的发展阶段;3、真正的AI应用商业落地元年,而AI应用的典型及核心是AI Agent;4、端侧和AI应用的爆发会推动全面算力需求提升,技术路线的变化也会加快,因而会推动全球产业链重塑加剧;5、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价值得到进一步重估,对应到具体公司,其生态伙伴关系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2024年的全球投资,美国各类政策因素对资产配置的影响过大。而进入2025年,其影响力仍在但权重下降,产业变革、技术进步和大中华区的政策与创新等,其影响因子会进一步提升。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海外AI创新与投资不断推进,而半导体产业复苏已经逐渐显现在科技股行情中。美国高利率压制大多数公司,只有少数公司不断突破新高。但当下美国经济和金融都受制于高利率,当下美国消费、地产和就业都有压力,美联储降息预期再起。我们将积极加大海外科技股的配置,但预期其股价的波动性会有所提升。第三季度美国是否开启降息,将会是美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关注点。随着美国总统第一轮辩论中拜登的表现引发美国国内政治讨论,双方选情或有其它变化,带动政策预期随之改变。因此,第三季度降息的必要性会受到更多政治因素影响。当下,AI大模型训练侧芯片需求基本清晰,而推理侧芯片的需求或将爆发,而当下,多国对英伟达等AI龙头启动反垄断调查,下半年的AI终端销售或许并不会那么喜人。预计美股波动性进一步加大。针对QDII产品在下一季度的投资策略,准备进一步优化结构,保持仓位稳定,并适当增加A股仓位,优化美股持仓结构,择机减仓日本股票,加仓台湾股票。我们将申请更多的台湾市场席位,因为全球股市在结束降息预期前的调整期之后,台湾芯片股将同时更加受益于产业周期上行和流动性溢价。上半年,我们已经完成越南市场的席位准备,下半年将择机进行建仓。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12-31)

2025年,中国经济预计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政府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以推动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提高财政赤字率,以刺激内需和投资。货币政策也将保持流动性充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将达到预期的增长,预计地产也将边际改善,量价企稳。证券市场有望在政策支持和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保持稳定发展。而海外经济和市场则将受到政治不确定性、经济增长疲软和通胀反复的多重影响,过去超发的货币和产业结构的衰朽可能会引发新的债务危机的担忧。而已经开启的全球降息周期有所波折但不会停止,相比之下,新兴市场特别是大中华区及周边,可能表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