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
(015915.jj ) 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类型混合型成立日期2022-11-22总资产规模3.38亿 (2025-06-30) 基金净值1.9394 (2025-08-20) 基金经理单林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05% (2025-08-01) 持仓换手率488.14% (2024-12-31)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27.29% (266 / 8838)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万纯2022-11-222023-08-290年9个月任职表现-1.12%0.54%-1.12%0.54%
单林2024-06-21 -- 1年2个月任职表现98.18%18.79%121.70%22.19%
光磊2023-08-072024-08-211年0个月任职表现-7.60%-16.20%-7.87%-16.75%
储可凡2023-08-142025-07-311年11个月任职表现43.51%2.86%103.17%5.70%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单林基金经理41.2单林:男,博士,4年证券相关从业经验。曾任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医药研究员;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医药研究员。2023年加入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24-06-21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6-30)

2025年二季度,创新药板块表现持续亮眼,涨幅在医药各细分板块中居前。我们认为,创新药板块的活跃,核心驱动力在于产业周期的“收获季”。新药研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周期长。回溯过往,国内自2015年药政改革以来,创新药企经历了近乎十年的研发积累,从早期的me-too,逐步向me-better,甚至向FIC、BIC药品迈进,国产创新药的确从早期投入转向成果兑现期。当下的创新兑现,不仅体现在国产创新药经历了数年研发,实现上市、进入医保并在国内快速放量,更重要的是诸如PD-1双抗类资产、ADC药物等源自本土的“全球新”药品,通过全球多中心临床开发,验证了药品的潜力,走向国际市场,吸引跨国药企合作,形成“研发-上市-出海”的价值闭环。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跨国药企(MNC)持续BD中国创新药是一门“互惠”的生意。首先,未来5-10年,MNC将面临诸多重磅产品的专利悬崖,他们亟需能够迭代的新药去延续公司报表的持续、稳健增长;而对于绝大部分中国创新药企业而言,谁能进入新药市场空间最大的欧美医药工业体系,谁就能实现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随之而来的是,新药海外销售带来的企业报表端的“非线性增长”。此轮创新出海的主角为什么是中国创新药公司?1)信息透明,目前全球医药研发竞争一盘棋,在信息高度透明的当下,全球任何药企在做什么,哪些靶点靠谱、哪些分子有新的专利,在互联网繁荣的背景下,是高度透明的,不存在信息茧房,全球竞争的起点被拉平了;2)效率与资源优势,尽管我们的基础科研跟海外比仍有追赶空间,但是在医药工业领域,我们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中国有全世界最勤奋的科学家团队,有极高的研发效率,较低的运营成本,丰富的临床资源,另外18-21年的CXO大牛市已经把创新药产业链需要的各个环节都完备得准备了(软件+硬件,人才+产业链配套+临床资源等等);3)在上述因素加持下,中国创新药会更快实现临床验证(POC),进而更快上市占据市场,实现商业回报后,正向促进管线创新药的研发;创新药此轮产业趋势,类似2018-2019年CXO板块的爆发逻辑,本质是产业长期耕耘后势能的集中释放。永赢医药创新智选专注布局医药行业,集中于创新药方向。我们坚持“守正出奇”的策略:以“胜率型资产”为底仓,聚焦那些商业化路径清晰、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它们是板块的“压舱石”;以“赔率型资产”增弹性,挖掘那些临床数据超预期、技术壁垒高的细分领域标的,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捕捉成长机会。展望下半年,在全行业资产比较下来,我们认为创新药仍是确定性比较强、置信度比较高、空间比较大的资产。国内创新药企业有望继续依托优秀的临床数据、持续的产品出海及商业化兑现,从而带来更好的表现。中国创新药的升级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下的国产创新药正处于产业红利释放的前夜,而最终能穿越周期的,一定是那些真正具备硬科技实力、能持续创造临床价值的企业。我们会始终聚焦产业规律与企业基本面,努力把握新一轮全球化创新周期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创新药虽然是一个具有长期逻辑的板块,但前期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涨幅,未来不可避免会出现调整与波动。永赢智选系列是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工具型产品系列,所布局的行业有高成长性的特性,是有锐度的赔率型资产,这决定了智选系列难免伴随着较大的市场波动。所以我们有三点建议:第一,单一行业可能面临政策调整、技术迭代等不可预测风险,希望大家能够适当分散投资,从更理性、更长期的角度做好资产配置,不要把资金全部押注到单一产品;第二,基金定投可以平滑成本,但需匹配一定时间的投资周期,也可以设置一定的止盈目标,避免情绪化操作;第三,该类产品更适合做卫星仓位,风险匹配原则决定了我们不能在卫星仓位上有太多的风险敞口暴露。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市场中,科学的资产配置策略是守护财富增长的关键。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3-31)

一季度,创新药板块频传利好,SHS创新药指数上涨15.74%,涨幅在医药各细分赛道中居前。业绩端,创新药龙头公司率先实现扭亏进入盈利周期,国内诸多创新药企业有望集中迎来经营层面的盈利拐点,重磅创新药的上市销售,也有望驱动公司业绩的“非线性增长”。出海方面,连续三天,国产创新药披露了三笔海外授权交易,授权对象都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跨国大药企,国产创新药“借船出海”的国际化进程加速,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彰显。政策端,《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有望出台,首批医保丙类目录有望在年内推出,全链条支持创新药仍在推进。本基金聚焦A股和港股的创新药领域的投资机会,拥有全球竞争力产品管线的新药标的,符合我们“硬科技”的选股思路。高效的临床推进能力与扎实的商业化能力是创新药企成长的坚实基础,也是我们选股的核心标准。展望未来,国产创新药正加速实现商业化成果转化与全球化布局,国家支持药械创新的方向依旧不变,创新药蕴含众多投资机会。 永赢智选系列作为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工具型产品系列,其高成长性决定了必会伴随较大的市场波动。单纯地追高或在市场波动时恐慌离场都不是最优策略。建议大家深入了解和研究该板块及工具型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基于真正看好时再做出投资决策,而不要仅仅因为热度高就跟风购买。若看好板块未来发展,可以考虑采用定投方式与行业共同成长,熨平短期波动,力争享受行业长期发展的红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适当分散投资,从更理性、更长期的角度做好资产配置,不要把资金全部押注到单一产品。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12-31)

本基金聚焦创新药领域的投资机会,拥有全球竞争力产品管线的新药标的,符合我们“硬科技”的选股思路。高效的临床推进能力与扎实的商业化能力是创新药企成长的坚实基础,也是我们选股的核心标准。2024年,国内创新药行业在多重挑战中展现出韧性,行业经历结构性调整后逐步企稳向上。从市场表现看,板块全年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上半年受融资环境收紧、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估值承压;下半年随着政策边际改善、企业商业化能力提升、创新药国际化实现突破,市场信心逐步修复,新药板块呈现“逆势突围”的特征。2024年创新药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金额超6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海外一定是新药的星辰大海,因此我们认为国际化一定是未来新药产业最重要的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凡是能在成熟医药工业市场大放异彩的新药品种,也一定具备FIC或BIC的品质,相关企业将成为我们关注的重心。政策端,尽管国内医药工业面临集采扩面、医保控费常态化等挑战,但观察政策制定趋势,监管部门的确报以最大的诚意支持国内新药产业链发展,仿制药集采、中药注射剂控制均是为了实现“腾笼换鸟”,在保基本的前提下,给予创新药更多的支付空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过往几年国家药监持续规范行业发展、遏制低效内卷式竞争,政策“起于青萍之末”但中期一定会给国内新药产业链带来深刻变革。无论是国家医保局即将出台的丙类医保目录,为高价创新药提供支付缓冲带;或是各地DRG政策豁免创新药自费考核,释放医院新药使用空间;亦或惠民保、百万医疗险,商保探索的稳步推进,未来也有望成为国内创新支付的新力量,中国支持新药发展的路从未停歇。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本基金聚焦创新药领域的投资机会,拥有全球竞争力产品管线的新药标的,符合我们“硬科技”的选股思路,同时高效的临床推进能力与扎实的商业化能力是创新药企成长的坚实基础,也是我们选股的核心标准。看外部宏观环境,美联储降息落地,创新药作为风险资产,对流动性改善敏感,同时过去几年创新药板块调整幅度较大,当下这些企业,在基本面更好的同时,有望迎来估值的修复;看微观基本面因素,国内诸多创新药企业有望在未来1-2年,集中迎来经营层面的盈利拐点,重磅创新药的上市销售,有望驱动公司业绩的“非线性增长”;更重要的是国内优质创新药标的的“全球新药”研发能力正逐步被市场验证,小分子、双抗、ADC等FIC(First in Class)或BIC(Best in Class)的新药品种,未来有望登陆欧美成熟市场,释放创新药的商业化潜力,为公司带来巨额回报。概括而言,尽管2024年三季度,国内医药行业反腐及医保纠偏工作持续,但是海外降息落地,创新药标的将受益于分母端的调整,迎来中期维度的投资机会。我们认为优质创新药企业的基本面在历经过去5-10年的早期研发、临床工作后,呈现持续向上趋势,展望未来,上述优质创新药企有望迎来基本面和流动性的双击,投资价值显著。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12-31)

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国内创新药行业是在医药细分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兼具确定性、高成长性与高天花板的子行业。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我们认为在新药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层面,国内产业无须妄自菲薄。尽管在基础研究、转化医学等领域,我们的确与欧美学术界或医药工业界尚有差距。但中国的新药产业链迄今也仅仅发展了不足10年,我们用短短的时间,走过了欧美大药厂近百年的路。放眼全球,已经是个“奇迹”。从最初的Me-too类创新,到逐步往Me-Better,甚至FIC or BIC产品演化,这就是中国速度。产业日新月异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国内企业家夜以继日得奔波劳碌,离不开我们庞大的临床资源赋能,离不开监管侧全产业链的支持,更离不开科学家的智慧与勤奋。中国并不是做不出世界级的好药,越来越多的新药在发展的路径上高举高打,与全球最佳疗法头对头,用真实的患者获益敲开欧美医药工业市场的大门,实现商业化价值的最大化。创新支付鼓励政策依旧,赋能国内创新药企业稳步发展。2024年国家医保局对创新药的支付金额超1000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21倍。国家医保局也由以往的“普惠式”新药支持,逐步往“全球新”创新药倾斜。真正体现出原创能力,带来患者疾病改善的创新药将在价格端体现出切实支持,这背后也是监管对于新药早期高研发投入与高风险的补偿,创新药企的商业化发展闭环日益成型。展望2025年,除了政策端与国内支付体系,创新药在技术端和实现商业闭环的进步都将显现。国内的ADC(抗体欧联药物)、双抗、细胞治疗(CAR-T、CAR-NK等)、减肥药(GLP-1 GCGR等)均进入收获期。越来越多的疾病类型会迎来治疗方式的变革,“大病”变“慢病”,“注射”变“口服”。也有越来越多的Biotech企业将实现现金流层面的break even,到达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同时,本基金也会关注AI等新技术趋势带来的创新药产业潜在变革,力求在时代洪流下,找到行业获益方向,带来投资回报。总体而言,2025年创新药行业将步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在政策持续支持与技术突破的背景下,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药企业有望价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