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003095) - 基金经理
加载中......
基金经理 | 任职日期 | 离任日期 | 任职时长 | 年化投资收益率 | 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 | 总投资收益率 | 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
---|---|---|---|---|---|---|---|
葛兰 | 2016-09-29 | -- | 8年10个月任职表现 | 9.06% | 3.14% | 116.19% | 31.66% |
赵磊 | 2025-07-04 | -- | 0年1个月任职表现 | 12.47% | 7.26% | 12.47% | 7.26% |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 | 职务 | 从业年限 | 管理年限 | 详情 | 任职日期 |
---|---|---|---|---|---|
葛兰 | 权益投决会委员/投资总监/基金经理/投资经理 | 14 | 10.1 | 葛兰女士:中国籍。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历任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研究员,民生加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2014年10月加入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研究员、中欧明睿新起点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5年1月29日起至2016年4月22日)、中欧瑾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5年3月16日起至2016年4月22日)、中欧瑾源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5年3月31日起至2016年4月22日)、中欧瑾和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5年4月13日起至2016年4月22日)。现任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6年9月29日起至今),中欧明睿新起点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7月12日起至今)。2020年8月20日起担任中欧阿尔法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 2016-09-29 |
赵磊 | -- | -- | 0.1 | 赵磊:女,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历任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医药生物行业研究员、联席首席分析师(2016.7-2021.4)。2021年5月加入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现任基金经理/权益研究组组长。 | 2025-07-04 |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6-30)
2025年二季度初,受美国“对等关税”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申万医药指数同步调整。但后续在创新药产业链持续催化推动下,申万医药指数本季度上涨4.95%,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1.25%的涨幅。细分板块趋势延续了一季度的格局,受益于国内创新药企业临床进展及对外授权活动的持续推进,创新药产业链整体领涨,其中化学制药板块涨幅居前,上涨13.4%。中药、医疗器械等板块表现相对落后。 政策环境方面,国内政策保持稳定,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框架延续,具体规则细节有望优化。投融资方面,港股医药IPO活动增多,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预期升温,国内创新药融资渠道有望改善。创新药领域,双抗、ADC等前沿技术管线持续推进;国内企业与海外跨国药企就多个品种达成授权合作协议,首付款及交易总金额再创新高;国内创新药海外临床数据逐步披露,数据趋势与国内一致,显示临床研究质量可靠,国产创新药国际化能力提升。医疗器械方面,国内医疗设备招投标数据稳定回暖。基于长期价值投资框架,综合考虑企业盈利周期、历史估值水平及经营趋势,我们保持对创新药械产业链、OTC、消费医疗等领域的重点配置。 展望三季度,创新药领域,看好全球合作深化与重要临床数据披露预期。国内企业在ADC、双抗、多肽等领域的竞争力逐步获得全球认可,已成为跨国药企管线布局的重要伙伴,后续仍有多个品种存在海外授权预期。被跨国药企引进的国产品种在全球多适应症开发持续开展,相关海外临床数据将逐步展示。国内政策层面持续优化,如《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出台,支持研发效率与质量提升,完善多元化支付机制;投融资渠道的疏通有望进一步支持创新药企业发展。消费医疗板块的结构性机会有望延续,医美、眼科等可选消费领域受益于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终端需求预计随经济复苏增长。家用医疗设备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需求将稳步增长。医疗设备板块复苏趋势有望延续,虽然招标数据回升传导至企业财务报表仍需时间,但设备国产替代及行业长期复苏前景值得关注。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3-31)
2025年一季度,医药行业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分化特征。申万医药指数总体平稳上涨,本季度上涨2.30%,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1.21%。创新产业链总体表现较好,化学制药板块上涨5.9%,医疗研发外包板块上涨12.4%,而中药板块有所调整。 政策环境总体延续了"支持创新"与"强化合规"。国家医保局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商业健康险规模扩大为创新药提供增量支付空间;同时,医药反腐与价格治理常态化促使企业逐步完善学术推广体系,从而推动国内医疗市场形成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经营环境。创新药领域,多抗、ADC等前沿技术研发加速突破,国内多家企业与海外跨国公司就多个品种达成重磅合作协议,标志着国产创新药国际化能力显著提升。医疗器械方面,国内医疗设备市场招投标数据在一季度显著回升。基于长期价值投资思路,结合企业盈利周期、历史估值水平和经营趋势,我们继续在创新药械及其产业链、OTC、消费医疗等领域进行重点配置。 展望二季度,我们仍旧看好创新药持续突破、消费医疗复苏与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替代等方向。创新药领域,全球合作持续推进及关键临床数据披露值得期待。中国企业在ADC、多抗、多肽等领域的竞争力已逐步获得全球认可,与国内企业的项目合作已成为海外公司管线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海外企业在收购国内品种后正持续推进多种适应症的全球临床试验。此外,AACR和ASCO等国际会议期间,国内企业将披露多项重要临床数据。AI制药技术在靶点发现中的应用及其对研发效率的提升也值得持续关注。 消费医疗板块的结构性机会有望延续。医美、眼科等可选消费领域受益于居民健康管理意识提升,终端需求有望随经济复苏进一步回暖。同时,家用医疗设备在老龄化趋势下需求将稳步增长。 医疗设备板块有望持续复苏。一季度国内招投标恢复至较高增长水平,这一方面有助于加速渠道库存消化,另一方面随着装机逐步落地,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12-31)
2024年海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面临了较多的不确定性挑战。国内经济尽管面临外部需求收缩、内部结构调整的压力,但总体仍呈现了弱复苏的态势。医药生物行业整体呈现宽幅震荡调整的趋势,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全年下跌约14%,跑输沪深300指数,板块估值持续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年初地缘政治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行业调整,同时零售药店、中药等子行业因政策试点调整幅度较大;三季度市场情绪随国内经济政策密集出台显著改善,医药指数大幅反弹,领先沪深300指数,医疗服务、化学制药等子领域领涨;后续医药行业仍缺乏主线逻辑,指数出现回调。 2024年国内医药政策框架总体稳定,以“高创新性”、“高临床价值”、“高性价比”为导向的产业支持方向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医保延续对创新药的支持,胰岛素专项接续、创新药国家谈判等规则总体温和。集采政策持续推进,第五批高值耗材、第十批仿制药集采落地,框架总体稳定。从地方层面来看,联盟集采以及深圳、西安等上线的零售药店比价系统等探索,总体也还是延续继续加强医保基金管理,使得药品价格更加透明、合理的思路,相关各方也都在积极应对相应的变化。支付端扩容有望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增长动力,商业化医疗保险、丙类药品目录的深入研究、推进,有效地扩大了医疗保障范围、为优质创新药提供了多元支付机制,将会有力地推进行业高质量的发展。此外,严肃医疗合规化常态化推进,医院端与企业端已逐步适应新环境,行业持续恢复。 基于长期价值投资的思路,同时结合企业的盈利周期、历史估值水平、经营趋势等,我们仍持续聚焦创新驱动、OTC、消费医疗等领域。创新药械及其产业链为核心布局主线,政策端国家持续支持、海外进入降息周期且投融资回暖、国内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使得相关公司仍有着较大的成长空间。 消费医疗与OTC板块长期受益于居民健康消费升级与品牌壁垒,重点关注产品管线丰富、渠道管理高效的龙头企业。在医疗器械设备领域,尽管2024年受设备置换政策影响招标延后、财政紧张等影响面临短期的压力,但需求相对刚性,影像、内镜等高端设备采购逐步呈现修复趋势,具备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的企业值得关注。 国际化能力逐步成为筛选标的的重要维度。2024年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显著增加,ADC、多抗、小分子等领域涌现预付款超5亿美元的重磅合作,NewCo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医疗器械企业通过创新设备与诊断产品逐步切入高价值链国际市场,有望拉动公司中长期成长。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回顾2024年第三季度,医药生物行业整体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上涨17.6%,超过了沪深300指数16.1%的涨幅。三季度基本面开始改善,交易层面二级市场情绪较为敏感,医药行业指数前期仍在探底过程中。随着季度末国内重磅经济政策密集出台,未来经济增长预期以及二级市场交易情绪都有较大改善,医药行业指数也迎来了较大幅度修复。 从行业基本面角度,医药生物行业内部不同细分行业处在不同盈利周期,但整体较为稳定。政策层面总体相对平稳,尽管部分省市部分试点政策引起较多市场关注,但总体上延续了“高创新性”、“高临床价值”以及“高性价比”的产业引导趋势。企业经营方面,2023年第三季度国内医疗合规化持续推进,基数较低,2024年第三季度同比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治疗性药品等严肃医疗需求刚性更强,相对恢复更好。设备等受制于需求方资金压力,招采节奏有所放缓。总体来看,医疗服务、化学制药等子领域股价表现较好,商业、器械、中药等股价涨幅相对较低。 在宏观环境持续变化、行业内部不断调整的阶段中,我们仍旧认为只有具备核心产品竞争力、高效经营管理能力的优质企业才能够真正走出产业调整周期,迎来可持续的长期发展。基于长期价值投资的思路,同时结合企业的盈利周期、历史估值水平、经营趋势等,我们在创新药械及其产业链、OTC、消费医疗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配置。 展望2024年第四季度,我们仍旧看好创新药械及其产业链。海外美联储在2024年9月降息50个基点,标志着美国正式进入降息周期,对于全球投融资以及创新类资产估值水平提升都有着较大的正向意义。国内创新药国家谈判推进方面,国家对于真正“高创新性”和“高临床价值”创新药仍维持着一贯性支持态度。创新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在9月举办的重要国际会议WCLC上,部分中国产品在重要疾病领域发布了对比全球一线疗法的优秀结果数据。产品力提升使得国内企业在对外授权数量上持续增加,NewCo模式不断探索,这也给国内企业融资带来了新的途径,相关融资可以使得中国创新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从全球创新领域探索来看,GLP1等相关靶点的研究仍在持续深入,适应症领域拓展以及不同给药周期、给药途径等新品种也在持续推进,相关领域市场规模仍未到天花板。 医疗器械设备领域,2024年前三季度需求方的财务压力、设备置换的政策推进使得采购周期有所波动。随着置换方案逐步落地、国家重磅经济政策密集出台,需求刚性的设备采购有望实现一定程度的修复。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12-31)
展望2025年,我们仍旧最为看好创新产业链。国内政策层面,国家对创新药械的支持力度加码,医保支付、融资、人才、数据要素保障措施等都有望落地。创新药研发质量与效率仍在较高水平,国内上市申请新药数量持续增长,多款产品也在逐步推进全球临床。在2025年的ASCO、ESMO等重要的国际会议上,预计仍将有众多中国企业公布研发数据,展示最新的研发进展。可以预见,中国创新产品竞争力将持续获国际认可,创新药出海在2025年仍值得期待。 医疗器械创新聚焦国产替代与国际化双主线。内镜、影像设备等高端领域国产化率提升,AI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等新技术加速临床应用。海外市场突破方面,化学发光、分子诊断等体外诊断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步进入欧美主流市场,部分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建立全球化供应链能力。 2024年医药生物行业在海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下,以及国内医保基金面临一定压力的背景下,二级市场整体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我们也看到政策定力与产业升级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创新药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在政策支持、临床推进与资本助力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单一产品优势向全球化研发、商业化能力延伸。2025年,随着海外降息周期开启、国内投融资环境改善及设备采购需求释放,行业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的双重修复,我们仍旧看好行业的长期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