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中证全指医药卫生ETF
(159938.sz ) 全指医药 (半年)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类型指数型基金(ETF)成立日期2014-12-01总资产规模67.85亿 (2025-08-26) 基金场内规模67.85亿 (2025-08-26) 基金净值0.7221 (2025-08-27) 收盘价格0.7230 (2025-08-27) 收盘价涨跌幅-2.17%成交金额8,231.00万收盘价溢价率0.12%基金经理霍华明管理费用率0.50%管托费用率0.10% (2025-06-24) 持仓换手率20.27% (2024-12-31)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3.48% (3614 / 5096) 融资融券余额占场内资产规模比例0.50% (融资余额2,948.42万融券余额456.52万2025-08-26)
备注 (8):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广发中证全指医药卫生ETF(159938)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全指医药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全指医药总投资收益率
霍华明2017-04-20 -- 8年4个月任职表现1.18%-0.04%10.26%-0.31%
陆志明2014-12-012021-06-176年6个月任职表现12.77%11.09%119.61%99.03%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霍华明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全指信息技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全指医药卫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全指信息技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军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军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基建工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基建工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恒生科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QDII)的基金经理;广发国证2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国证2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医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医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LOF)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A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178.4霍华明:男,理学硕士,持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现任广发中证全指医药卫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7年4月20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全指信息技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7年4月20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全指信息技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7年4月20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全指医药卫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7年4月20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军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军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基建工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1年6月23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基建工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1年7月27日起任职)、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2月22日起任职)、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2月22日起任职)、广发恒生科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QDII)基金经理(自2023年3月8日起任职)、广发国证2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7月24日起任职)、广发国证2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7月24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医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9月6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医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LOF)基金经理(自2023年9月15日起任职)、广发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4年1月22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4年6月26日起任职)、广发中证A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5年1月7日起任职)。曾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登记部核算专员、数量投资部数据分析员、ETF基金助理兼研究员,广发中证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4月19日至2021年6月29日)、广发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2月1日至2021年7月26日)、广发中证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4月19日至2021年11月23日)、广发中小企业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至2021年11月23日)、广发中小企业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至2021年11月23日)、广发恒生科技指数证券投资基金(QDII)基金经理(自2021年11月23日至2023年3月7日)、广发中证环保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至2023年5月15日)、广发中证环保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至2023年5月15日)、广发上海金交易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0年7月8日至2023年7月24日)、广发上海金交易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0年8月5日至2023年7月24日)、广发中证医疗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基金经理(自2022年11月15日至2023年9月14日)、广发中证养老产业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至2024年3月30日)、广发国证信息技术创新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9月20日至2025年1月7日)。2017-04-20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6-30)

全指医药指数从中证全指样本股医药卫生行业内选择流动性和市场代表性较好的股票构成指数样本股,以反映沪深两市医药卫生行业内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采取完全复制法跟踪指数,即按照标的指数的成份股构成及其权重构建指数化投资组合,并根据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其权重的变动进行相应的调整。报告期内,本基金交易和申购赎回正常,运作过程中未发生风险事件。2025年2季度,全球经济延续"东升西降"的分化格局,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进入深度博弈阶段。美联储在通胀反复与金融风险间谨慎平衡,欧洲央行宽松步伐受制于服务业价格韧性,日本央行尝试边际收紧流动性却遭遇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地缘冲突催生的"近岸外包"趋势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出现区域性产能过剩隐忧。国内方面,中国经济呈现"新旧动能加速切换"的鲜明特征,政策组合拳聚焦三大攻坚方向:财政端实施"人工智能+"专项投资计划,在5G工业应用、量子计算等领域形成批量技术突破;货币端创设"专精特新再贷款",引导社会资本构建全产业链创新生态。消费市场呈现"两端发力"态势,银发经济与Z世代个性化需求共同推动医疗健康、国潮文创等细分领域爆发式增长。政策层面突出"改革引领逆周期调节",通过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来释放数字经济潜能,试点"负面清单+承诺制"吸引外资参与关键领域技术攻关。资本市场聚焦"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科创板并购重组制度改革助力硬科技企业整合全球资源。2季度,医药卫生行业呈现"创新突破+支付优化"的双轮驱动格局。政策端推动细胞基因治疗(CGT)与RNA药物等前沿疗法审批效率提升,国产创新药海外临床进展与license-out交易再创新高。医疗器械领域迎来全球化突破,国产手术机器人通过FDA认证并实现规模化出口,第三代血管介入器械在欧美市场加速放量。医疗AI进入深水区,多模态大模型在影像诊断与分子设计领域实现临床级应用,北京、上海等地试点"AI医生"纳入分级诊疗体系。医保支付改革持续深化,按疗效付费(VBHC)模式在肿瘤、慢性病领域扩大试点,商业健康险与基本医保形成协同支付生态,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晰。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3-31)

全指医药指数从中证全指样本股医药卫生行业内选择流动性和市场代表性较好的股票构成指数样本股,以反映沪深两市医药卫生行业内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采取完全复制法跟踪指数,即按照标的指数的成份股构成及其权重构建指数化投资组合,并根据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其权重的变动进行相应的调整。报告期内,本基金交易和申购赎回正常,运作过程中未发生风险事件。2025年1季度,全球经济呈现分化态势,主要经济体政策路径差异显著。美联储暂停降息以观察通胀黏性,欧洲央行则因能源价格回落启动宽松周期,日本维持超宽松政策巩固复苏成果。地缘政治风险持续扰动供应链,全球贸易增速放缓至疫情前水平以下。国内经济展现出“科技突破对冲传统压力”的双面特征。政策端持续发力,财政赤字率创历史新高,专项债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货币政策通过定向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硬科技。消费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居销售强劲,尤为突出的是,AI技术突破带动数字经济投资激增,成为制造业投资的核心动能。政策层面强调“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将提振消费置于首位,通过扩大以旧换新范围和强化民生保障疏通“就业-收入-消费”循环。资本市场改革力度加大,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稳定预期。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需依靠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1季度,创新药领域迎来政策红利,《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地实施,推动国产FIC(First-in-Class)药物加速突破,ADC、双抗等前沿技术临床进展密集披露,出海授权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医疗器械板块受益于医疗设备采购修复与创新迭代,手术机器人、脉冲场消融等高端技术持续突破国际认证壁垒。数字化医疗成为核心增长极,AI大模型深度赋能临床诊疗与药物研发,深圳医保等区域试点率先实现“智能问诊+业务办理”一体化服务;远程医疗与可穿戴设备构建全病程管理生态,慢性病管理效率显著优化。政策端呈现边际改善,医保支付改革引入商业保险多元支付机制,医疗反腐常态化背景下行业合规发展路径明晰。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12-31)

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采用完全复制法跟踪标的指数,以完全按照标的指数的成份股组成及其权重构建基金股票投资组合为原则,进行被动式指数化投资。2024年,全球经济在复苏与挑战中交织前行,主要经济体通过降息等宽松政策改善金融环境,但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摩擦和通胀压力仍对增长构成阻力;新兴市场表现相对强劲,能源价格波动和供应链调整贯穿全年。国内方面,中国经济展现出较强韧性,全年GDP增长为5.0%。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提升赤字率、增发特别国债、加大公共投资等措施,推动基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领域的投资增长。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全年多次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题。消费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包括消费券发放、家电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推动消费市场回暖。出口方面,尽管外部需求疲软,但中国出口表现出较强韧性。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服务贸易增长较快。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主旋律。A股市场方面,2024年,上证指数上涨12.67%,深证成指上涨9.34%,创业板指数上涨13.23%,沪深300指数上涨14.68%,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下跌14.05%。2024年,医药行业在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展现出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医保、医疗、医药协同治理进一步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化、异地就医结算优化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显著提升了行业治理水平和效率。科技创新方面,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持续赋能医疗诊断、治疗和管理,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凸显,医疗器械领域创新不断,减重药GLP-1的全球热销为医药板块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然而,行业也面临海外对国内CXO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的限制措施,这对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药物研发加速,国产新药在高技术力疗法和FIC(First-in-Class)产品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数字化医疗和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试验效率。尽管全年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表现承压,但在老龄化趋势和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潜力依然强劲,为经济增长和健康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采取完全复制法跟踪指数,即按照标的指数的成份股构成及其权重构建指数化投资组合,并根据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其权重的变动进行相应的调整。报告期内,本基金交易和申购赎回正常,运作过程中未发生风险事件。2024年上半年,部分国家继续采取措施应对通胀压力,利率维持在高位,部分地区存在冲突升级的风险。尽管如此,全球经济仍处在复苏阶段,主要经济体增长动能有所分化,整体趋势向好。国内经济方面,政府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显现出效果。通过减税降费、增加公共投资等措施,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和消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国内市场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在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下,投资、出口等关键领域也表现出强劲韧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稳健,发展势头良好。A股市场方面,2024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下跌0.25%,深证成指下跌7.10%,创业板指数下跌10.99%,沪深300指数上涨0.89%,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下跌19.44%。2024年上半年,医药卫生行业在政策层面和科技创新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政策层面,医保、医疗、医药协同治理进一步加强,推进省级统筹、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化的监管,优化异地就医结算,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医药卫生行业的治理水平和效率。在科技创新方面,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持续赋能医疗诊断、治疗、管理和服务,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凸显,医疗器械领域创新不断。这些发展为医药卫生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机遇。此外,随着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康复与健康管理服务市场需求显著增加,行业正积极调整以应对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环境。减重药GLP-1在全球销售较旺,为医药板块创造了新的需求增长。与此同时,医药卫生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海外对国内CXO企业出台了一定的限制措施,欧洲针对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也出台了一定的措施,这些举措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长期来看,这将促使国内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国际化步伐,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12-31)

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步伐,但仍面临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摩擦和通胀压力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上任可能带来政策方向的显著变化,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科技竞争和地缘政治领域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产生扰动。国内方面,中国经济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宏观政策将继续聚焦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消费市场在政策支持下有望进一步释放潜力,高端制造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新兴产业将持续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025年,医药行业将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务院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创新药物研发将获得全方位政策保障,医保支付、商业保险、投融资等多领域的协同支持将加速创新药的突破性发展。医疗器械领域,国产替代和技术创新将持续推进,特别是在电生理、神经介入等高端细分领域,国内企业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各地鼓励设备更新的政策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数字化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显著提升医疗诊断、治疗和管理效率,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和精准医疗的普及将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模式。